當前所在: 首頁  >   信息中心  >   最新動態

                  生之燦爛 逝之靜美——2022第四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京滬兩地舉行

                  時間:2022-04-18 13:46:52 來源:本站

                  3月27日,2022第四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北大博雅中華廳及上海(線上)兩地舉行。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主辦,福壽園國際集團、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委會協辦,民政部社會事務工作專家委員會、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支持。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殯葬處處長曹洪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論壇,知名醫學人文學者王一方、CCTV主持人敬一丹、知名企業家黃怒波、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叢亞麗等來自醫學、社會學、倫理學、生死學、傳播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演講,醫療、殯葬等行業從業者,相關專業領域師生以及網上報名的公眾人士來到論壇主會場,并有近四萬網友在線觀看了論壇直播。

                  首先,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發表主旨演講“美與衰老”。韓啟德表示,衰老不可抗拒,但可以適度延緩,要學會與其共生。不同的態度取決于對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應的精神狀態,也由此決定了晚年生活的質量乃至衰老的進程。他還介紹在衰老與死亡之間,是安寧療護發力的階段,這是一項新的事業,關涉每一個人生命落幕的質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院長周程代表學院致歡迎辭。他表示,近年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一直致力于全新社會形態下生命觀念、死亡觀念、死亡紀念文化的探討,積極推動全社會對于生死問題深入探究,不僅有哲學、倫理以及美學思考,還深入到殯喪、醫療等實務環節。今年更是將死亡話題延展到衰老領域,希望與會嘉賓及全社會都參與進來,碰撞出更多新思想、新觀念。

                  隨后,來自政府部門、學界、業界等社會各界人士就相關議題展開闡述和討論,形成并由北京廣播電臺主持人安楊宣讀“2022年北大清明論壇共識”?!肮沧R”提出人固有一老,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重如泰山者,人格流芳,化作永恒。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信念讓生命充滿力量。


                  學術探討:生命審美 把死亡帶回生活

                  主論壇環節中,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首先發表了題為“生命的別離:從凄涼到壯麗”的破題演講,他表示死亡與美的闡述,并不是一味地贊美死亡、謳歌死亡,而是賦予死亡以純美的意境、意蘊、意味、意思。在實務性的認知層面,它包括了安寧療護,探討死亡的尊嚴美;殯喪料理,探討喪葬的境遇美和流程美;哀傷關懷,探討撫慰的靈性美。王一方最后提出美育與生死共同體文化的締結,倡導美麗、詩意、精神的殯葬文化。

                  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發表了題為“親情陪伴中的愛與美”的演講,她從自己送別母親的經歷和感受出發,提出當無藥可救時,精神慰藉是“藥”;天漸暗時,信息溝通是“燈”;淚別時,認識生命是“課”;有質量的陪伴,是“愛”。

                  北京中坤投資集團、北京丹曾文化創始人黃怒波發表了題為“山神的孩子——世界之巔的生命審美”的演講。這一位先后登頂乞力馬扎羅峰、慕士塔格峰、卓奧友峰乃至珠穆朗瑪峰等的登山愛好者、詩人,用詩一樣的語言講述了向死而生的感悟:“每一次登頂后我都祈禱下山時能看到雄鷹在飛,主要是我害怕死亡的死,害怕在冰峰上的剛硬……我猜想那些躺在8000米以上仰望太陽的死一定考慮著一千年以上的問題,那是一種死在陽光下被照耀,被閃亮,被慢慢地劃過?!?/p>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柳葉刀死亡價值報告》委員會成員叢亞麗則帶來對《柳葉刀死亡價值報告:把死亡帶回生活》的解讀和啟示。她引用報告聯合主席Dr Richard Smith所言:“臨終時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視。當前制度加重了臨終治療不足和治療過度,忽視患者尊嚴,增加患者痛苦,并導致資源利用不當?!睘榇藚瞾嘂惡粲?,重新平衡公眾對死亡和臨終的態度,增強社會和社區力量,增加死亡敘事和交流,通過提升死亡質量而促進美好生活。

                  實踐應用:生命之美 科技藝術之歌

                  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泰康終極關懷首席執行官陳平發表了題為“安寧療護之我見”的演講。從1988年中國首家安寧療護研究機構——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到2017年、2019年國家衛健委先后發布第一批、第二批安療病房試點,安寧療護事業取得了積極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陳平認為應打造??漆t院或病區,減輕醫保壓力;提供居家安療服務,降低服務成本;對接身后增值服務,反哺醫療發展。

                  哲學博士、生死學專家雷愛民發表了題為“哀悼音樂與音樂哀悼”的演講,他認為音樂哀悼的意義在于節哀、釋哀和安哀,是回歸人性、回歸自然和向往永恒的表達。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不同群眾對死亡的信念是不同的,對死亡帶來的悲傷的表達方式也是不同的,因而哀樂也不只有一種,它可以因主題不同而豐富多彩。臨終場所、墓園、殯儀館等死亡事件相關場所使用的音樂,可以包含離別、告別、悲傷、新生、希望、愛、悔悟等多種場景或情緒。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創造性藝術教育及治療》編委彭勇文發表了題為“詩歌療法與死亡超越”的演講和吟誦。他提出的整合性詩歌療法,整合了我國悠久的詩歌傳統、太極等傳統身心鍛煉法和表演藝術的聲音訓練法等,吸收國外詩歌治療的理論、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詩歌治療模式。他表示詩歌具有表達、凝聚、聯結、強化意義與存在等作用,從而強化共同目標與價值,聯結眾人成為生命共同體,以不朽的精神超越死亡。

                  藝瓦建筑設計創始人、澳大利亞注冊建筑師王元結合自身參與設計的生命告別場所和建筑方案,發表了題為“生命建筑的場所精神”的演講。他表示作為生命文化建筑師,應尊重流程、文化、信仰、人性,體現地域、場所、人文和文化精神。一方面利用自然的元素來療愈死亡帶給親屬的哀傷,另一方面為生命建筑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表達信仰的力量,認真體察人們的感情需求和精神需求。墓園不單單是安葬逝者的物質屬性,也是生者追思逝者、凈化心靈、冥想生命的精神場所。

                  福壽園國際集團生命文化產品中心技術總監、上海福壽云生命信息科技總經理于浩發表了題為“用科技延展生命之美”的演講。他認為科技之于生命有了四個方向的延展,一是通過數字世界拓展了生命的維度,二是通過數字天堂、云上紀念延續了生命的長度,三是通過數字禮葬、禮祭讓生命更有溫度,四是通過面向普通人的數智化載體增加了生命的廣度。未來的“數智陵園”將是治愈的空間,是文化傳承之地,是城市的人文地標。

                  關于北京大學清明論壇

                  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醫療觀、殯喪觀,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和福壽園于2018年發起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北京大學清明論壇”。論壇借清明節之特殊氛圍,研討“死亡輔導”、“死亡關懷”、“醫療·殯葬一體化”等話題,以期不斷打破避諱死亡的語境與禁忌思維,豐贍國人的精神家園,讓生死兩安,生死兩悅。

                  論壇匯集了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周程,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著名學者葛劍雄,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總干事羅點點,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著名專家凌峰,知名醫學人文學者、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王一方,知名媒體評論員李智勇等一批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與媒體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深入探討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關懷,旨在為中國當代社會的生命教育與死亡關懷提供全新的理念與指導。

                  北京大學清明論壇由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主辦,福壽園國際集團、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文化專委會協辦,民政部社會事務工作專家委員會、上海福壽園公益發展基金會支持。目前已舉辦四屆,累計共有1000余人參加論壇現場,網上直播觀看人數達10余萬。未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還將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持續舉辦,并不斷跨界、跨地域、跨學科運作。

                  Copyright(C)2013 zgbzxh.org.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殯葬協會

                  京ICP備130342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2376
                  国产社区主播欧美,三级片毛片在线观看免费,亚洲中国毛片免费视频,裸体美女自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