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計生:從殯葬服務到生命服務 ——生命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實踐及思考
摘 要:殯葬是人類文明活動的產物,是社會文明形態的表現方式之一。如今,隨著人民對精神富足、文化富裕等美好的精神生活需求全面提升,殯葬業不只停留于遺體處理等自然科學范疇,更在民生保障全覆蓋、人文關懷廣普及等方面被寄予更高期望。在提高全生命周期質量的共同努力中,專業的生命服務企業是必要的社會力量。福壽園國際集團成立27年來,持續為逝者生理生命終點提供有尊嚴的、科學的服務,同時不斷探索增加生者情感撫慰的溫度、逝者精神生命紀念價值的厚度,通過集團化管理,優化行業鏈要素供給,為助推行業前行貢獻了探索樣本,提供了模式路徑。 關鍵詞:殯葬服務;生命服務;價值取向 殯葬是人類文明活動的產物,是社會文明形態的表現方式之一。隨著歷史社會制度逐漸演進、經濟基礎持續積累、分工協作機制漸趨成熟,殯葬由一種代表禮制的文化“形態”,自然發展出應民眾所需的“業態”屬性,集中體現了社會制度和主流價值觀的統一。如今,隨著人民對精神富足、文化富裕等美好的精神生活需求全面提升,殯葬業不只停留于遺體處理等自然科學范疇,更在民生保障全覆蓋、人文關懷廣普及等方面被寄予更高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肮餐辉!本哂胸S沛而深刻的內涵,涵蓋物質富足、個體自強、社會和諧、公共服務普惠等多層面,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整體美好生活成為社會穩定狀態,從而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全生命周期健康。在提高全生命周期質量的共同努力中,專業的生命服務企業是必要的社會力量,如福壽園國際集團(以下簡稱“福壽園”)成立28年來,持續為逝者生理生命終點提供有尊嚴的、科學的服務,更在不斷探索增加生者情感撫慰的溫度、逝者精神生命紀念價值的厚度,通過集團化管理,優化行業鏈要素供給,為助推行業前行貢獻實踐經驗。 一、生命服務業提升傳統殯葬業的價值取向 生命服務業是傳統殯葬行業在價值取向上的全面提升,體現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對于殯葬行業的發展訴求、價值標準和服務內容的新要求。 (一)殯葬業專注核心業務與節約資源 在當代殯葬服務事業中,“殯葬業”一詞并沒有權威定義,根據《殯葬術語》(GB/T 23287—2009)中對殯葬、殯葬活動、殯葬管理等詞條的界定,本文認為“殯葬業”的定義應是悼念和安葬逝者的一系列活動及相關禮儀供給的居民服務業類別之一,由合法機構提供相應服務和產品,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行業規范進行監管和執法。顧名思義,殯葬業的核心內容是“殯”“葬”兩方面活動,即遺體殯殮和安葬,其服務對象的定位是以逝者為中心。 (二)生命服務業重在融入人們的全生命周期 新世紀前夕,我國的臺灣地區教育系統正式將殯葬禮儀納入生命教育體系,為殯葬業打開了行業命名從單一的“殯葬業”擴及“生命服務業”“生命事業”等新思路,顛覆傳統的符號就是名稱用語中的關鍵詞——“生命”。黨的十八大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這一先進理念也必然成為指引行業進步的思想燈塔,原先注重工具理性的殯葬服務進一步將重心轉向價值理性,在精神價值層面回望初心、回應民心、關懷民生。近年來,民政部門提出實現“逝有所安”和幼有所育、老有所養同等重要,這實際上已把“逝有所安”串聯在七個“有所”民生保障全服務鏈中,為人民群眾全生命周期關懷形成了初步閉環,向“殯葬業”注入生命至上的豐富含義?!皻浽針I”正在向名副其實的“生命服務業”蛻變轉型。 生命服務業這一逐漸形成的新名稱并非回避死亡禁忌,而是以人的生命終點服務為圓心,逐步前移至臨終關懷、生前契約普及、當地殯葬政策實施解讀等,后延至生者情緒撫慰、紀念方式的公共化和常態化、在線紀念、人生數字回憶錄制作、逝者委托的遺物保管甚至記憶存儲等,加之覆蓋全社會的科學生死觀教育,成為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一課。福壽園正是圍繞人的“生命”質量,立足于優質的、滿足人性尊嚴的殯葬本體服務,進而不斷從生命終點所衍生的更多人性化需求提供多樣性服務,以增進民生福祉。 二、做好生命服務的兩大要素 生命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標準,在價值判斷和制度設計上要有所創新,并在社會責任和市場責任方面做到高度自覺。 (一)確立生命服務業的兩個導向 根據國家標準《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殯葬服務”屬于居民服務業,是指與殯葬有關的各類服務,分類注釋中包括了殯儀館管理服務、殯葬禮儀服務、遺體搬運存放服務、墓地安葬服務、喪葬用品服務(花圈、壽衣出售等服務)、其他殯葬服務。這一標準說明了在實業界已經明確了殯葬服務工作的行業屬性,即屬于服務業大類,且直面居民個人?;跉浽針I而“升級”的生命服務業,擁有服務業的天然屬性。 生命服務業的上一級分類歸屬是我國列為服務業發展重點之一的生活性服務業,但有公共性和個體性區分。生老病死是人類必經的生命規律,由政府提供普及保障,因此具有公共服務性質。同時,隨著經濟社會進步,生命服務業的個體性更加突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從基本需要轉向更高層次的全方位、多元化需要。因此,要做好生命服務業,首先要以維護生命尊嚴為最高的價值導向,以兼顧公共性和個體性為制度導向。 1. 價值導向: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當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增加“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后,七個“有所”體系,基本覆蓋了人從幼年到老年各主要年齡階段和特殊困難群體的民生保障。之后,民政部門提出了“逝有所安”概念,這也是必要且同等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醫學界提出“圍死亡”概念,連接了從臨終到生理死亡階段的生命照護。提高全生命質量不僅需要科學技術支撐,更需要社會政策設計、文化認知復蘇。我國自2008年起新增清明節為法定節假日,這一祭奠祖先的古老節日成為傳遞親情、傳承文化、感恩紀念、催護新生的全民活動。2014年起,9月30日被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中韓雙方開啟了首批大規模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民間自發的慎終追遠根基與統一部署的賡續英烈精神合而為一,由崇尚英雄、紀念先人而形成的社會向心力越發凝聚。讓每個人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守護每個逝者有尊嚴地永久安息,簡言之即“逝有所安、故有所尊”,這一價值導向詮釋出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中的必要環節之一,應是生命服務業所追求的奮斗目標。正如2021年9月17日時任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李紀恒在國新辦舉辦的“扎實做好民政在全面小康中的兜底夯基工作發布會”上所倡議的,希望未來殯葬成為傳承逝者優良家風和良好品德,激勵后代努力奮斗、貢獻社會的文明載體,更好實現“逝有所安”。 2. 制度導向:公共線性覆蓋和個體點狀補充 圍繞生命終點及身后事的基礎服務,是一個文明社會為確保民眾宜居的生活環境、穩定的運行秩序、可持續的生態循環所必須提供的客觀保障。這里包括按空間規劃建設的服務場所、基于公民基本權利設定的服務內容等,必然納入政府統籌范圍,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其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集中體現生命服務業的公共屬性。目前,《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規定的是對特困人員以減免費用或補貼方式提供遺體接運、暫存、火化、骨灰寄存等基本殯葬服務,部分地區擴展了受益人群、公益生態安葬等項目。 公共基本服務是底線任務,生命服務工作還要從技術性的合格線向文化性、精神性的優良目標邁進。但如果個性而非共性的需求也由政府部門提供,部分公共資源就會傾斜到訴求者身上,由此破壞了公共服務的公平性,也會降低標準服務供給的效率。這里的服務對象是具體化的個人,體現的是生命服務業的個體屬性。對于這部分“點狀”分散需求,由延伸性服務、非基本服務予以滿足。有了因地制宜劃定的線性公共服務,輔以點狀的個性供給,才能趨近“政府、社會、市場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如福壽園一直以公共關切與個體需求為雙重指引,倡導并踐行為居民群眾提供圍繞生命終點而展開的一系列有尊嚴的、符合規范標準的、人性化的服務。 (二)強化生命服務企業的兩個自覺 隨著改革開放深化,殯葬領域管理逐步從用品銷售、設備制造等向市場主體和社會資金穩步開放,社會力量已經不同程度地參與到殯葬改革的多元化服務模式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政府與市場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這一關系的定位是為了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命服務不同于一般資源的短期配置,并不適合在全資源配置中完全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它關乎國計民生和基礎人權尊嚴,與醫療、教育、養老領域類似,需要長期穩定配置,這就需要引進適用于該領域的市場機制。當前提出的機制模式是以公益性為主體、營利性為補充、節地生態為導向的服務供給格局。作為生命服務企業,要緊扣本領域市場機制,自覺主動地承擔好社會責任、市場責任。 1. 社會責任自覺 在國家層面的現行殯葬管理條例中,對各類殯葬服務的提供者類型并沒有作出規定,而是對不同服務對應的設施建設審批過程提出要求。這表明法規并沒有禁止或限制合法企業申建設施、提供相應服務。在“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中,也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在我國尚有約1/5實行火葬政策的縣(市、區)沒有殯儀館等現狀下,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公益性服務體系。其中,引導具有資質的社會力量、社會資金參與生命服務公益事業,可以為提升覆蓋惠民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作出貢獻。多年來,福壽園積極響應改革號召,補齊設施不足、服務空白等局部地區短板。比如與廈門市殯儀服務中心合作共組依托殯儀館設施開展的全套殯儀禮儀服務,派駐團隊為江西鉛山縣殯儀館提供全面升級改造與服務運營,在杭州蕭山區殯儀館推出“公建民營”綜合性殯儀服務平臺,合資成立福壽園海港陵園開展公益遷葬以助力上海臨港新片區開發,政企合資建立南昌洪福人文紀念公園為贛江新區建設解決當地散墳搬遷難題并規劃集體公益墓區成為殯葬改革的示范地,與山東省委老干部局合作建設老戰士紀念廣場和老戰士歷史資料陳列館以弘揚山東兵精神等,均體現出福壽園作為殯葬行業發展和變革的推動者、參與者,積極擔起基本服務的社會責任自覺。 2. 市場責任自覺 在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之外,生命服務企業依靠自我“造血”保持良性運行,這就需要高度的行業自律和企業自律。行業協會商會是具有行業責任意識的單位和個人自愿結成的團體,自發加入行業協會、擁護行業公約,顯示出企業主動融入殯葬改革浪潮、力爭助推事業協同前進的積極意愿。福壽園及旗下單位自覺加入中國殯葬協會及各地行業協會,在公墓建設、殯儀服務、專業研究、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構建起緊密的生命事業共同體。企業自律則體現在生命服務業的市場主體自覺遵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拓展市場客體,豐富優化非基本服務和產品,滿足群眾多樣化、多面向的合理需求,摸索新模式、新業態,提升服務質量的維度。 三、生命服務企業在行業更新中大有作為 作為行業的有機組成部分,生命服務企業是為行業探索改革前路的探行者,要在助推體制機制的更新中以適應新趨勢新要求,通過“良幣驅逐劣幣”納入正規管理體系,補齊服務短板。與此同時,企業天然具有的自主創新屬性不斷為行業打開新路。 (一)實踐先行助推體制機制更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總是先行于理論。自收自支類事業單位轉企、地方上社會服務力量漸次萌芽,內部的“放管服”方向與外部的市場主體生長態勢結合,符合客觀世界發展的無限性,驅動著理論總結和政策指導不斷調試,推動實踐行動更加規范。比如近年《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優化殯葬領域涉企審批服務實施方案》就是關于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優化殯儀館、火葬場、殯儀服務站、骨灰堂、經營性公墓審批服務,在全國實現“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這就是伴隨企業和業界的成長而產生的公共管理命題,政府和理論界也逐步正在或將給予制度化解決和回應,雙方共同促成行業健康發展。 (二)規范市場主體補充服務空白點 面向群眾的殯葬服務格局主要由殯儀館、公墓及骨灰堂組成,但設施和從業者數量的有限性,難以高效回應隨時發生服務的需求。所謂的“一條龍”“黑中介”便在法規空白地帶滋生,牟取暴利、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非法中介服務機構影響了社會服務個體工商戶及企業界的商譽。為打通居民服務“最后一公里”,上海率先推出殯葬代理服務準入機制,迄今已有逾200家嚴格遵守公約的代理服務會員單位,遠超殯儀館、公墓和骨灰堂的數量。福壽園集團所屬的在滬殯儀禮儀服務公司積極加入這一機制,在“組織”歸屬感中補足原有服務供能短缺,進一步激發自身作為市場主體的動能,成為織密放心、便捷的群眾服務網絡中的積極網點。 (三)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行業創新 在堅持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探索使用本領域的市場機制進程中,企業的一大可取之處就是追求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包括合作模式創新、服務與產品創新、業態思維創新等。生命服務業具有一定的政策壁壘,有限的服務量和特殊的服務對象,都制約著市場主體規模擴大。通過多年實踐,福壽園逐漸摸索出了符合殯葬服務領域要求的合作模式,如政企合作類別中的合資合作、參與國有企業改制、BOT(建設—經營—移交)、承包經營或委托管理等模式,根據不同情況選擇有針對性的解決模式,有效提高了當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能。近年來,市場化程度約50%的公墓安葬環節的面貌改變非常深刻。比如人文紀念公園、花園式生命公園等漸成主流方向,慢慢取代了密集硬化的墓地;小型化、生態化、藝術化紀念標記的設計正在取代高大的石質墓碑;骨灰降解的生態葬、江海葬、晶石葬等持續研發的葬式既順應了綠色生態導向,更回應人文關懷;時節扎堆式、個體分散化的祭掃方式帶來了交通擁堵、感受不適等問題,錯峰祭掃、百姓公祭等倡議和行動正在努力化解難題;耳目一新的墓園環境輔助解決了城鎮化進程中的老墓搬遷難題,也減少了鄰避效應。企業的天然優勢就是在微觀層面的經營決策以民眾為中心,憑借敏銳的嗅覺推出網絡祭祀、電商交易、數據整合等新型服務,助推新業態逐步形成。 四、生命服務業的規律有待深入探究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發展規律,生命服務業作為一個新事物,其發展規律有待進一步研究。只有深入把握生命服務業的本質規律,才能推動這個新型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基于總體環境的宏觀規律 生命服務業賴以生存的宏觀環境,首先是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和法律規范及文化習俗,在此之上,再根據實際的逝者人口學結構狀況、城市建設規劃、科技工具應用水平等要素,制定實行符合民眾需求的行業路線。我國的現代生命服務業所依托的宏觀基本面主要有人口老齡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等要素,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基礎和法治體系建設保障,研究這些宏觀規律是決定行業發展方向的根本,也是服務企業選擇微觀策略的依據。在我國穩步前進的社會狀態中,人口老齡化對長期優化全生命周期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城鎮化推進了公共服務設施統一建設,信息化帶來了技術進步的工具和全新的業態思維,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堅持落實法治化建設,提供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和產品,這是做好行業所應認知的宏觀規律。 (二)基于業態自身的本質規律 我們從福壽園的長期實踐中,歸納出現代生命服務業在本質規律方面具有18個特性,大致均勻分布在社會文化、公共治理、具象經營三個層面,這是行業所特有的屬性規律。在社會文化層面,主要存在社會性、精神性、家庭性、宗教性、紀念永久性、地緣差異性;在公共治理層面,主要有政策性、需求多樣性、資源有限性、不可轉移性、不流通性、鄰避性;在具象經營層面,主要體現為市場有限性、一次性、連帶效應性、非即刻性、周期性、服務性。社會文化層面反映了該行業首先是一項人類社會活動,伴有深厚的、多元的文化傳統。在公共治理中,有關的公共政策是行業運轉的總綱,指明了原則目標,也對社會心態、交易規則、生態資源等關乎公共利益的方面作出了限制性規定和導向性調節。具象落地層面則考驗著微觀經營者在前述宏觀環境、中觀規范等框架內,與服務對象、供需鏈節點等達成動態平衡系統的智慧。 (三)基于思路“變現”的制度規律 如前所述,生命服務行業具備民生非物質資源配置的特征,不完全適用市場決定作用,但也需要借助市場調節資源,因此要制定適合本領域的市場機制?!肮嫘詾橹黧w、營利性為補充、節地生態為導向的殯葬服務供給格局”或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行業的有序面貌,全行業高質量發展不能僅憑講話指示、突擊整頓,而需要依靠制度治理,才能實現成效。一是法治規則,即要有趨于健全的法規體系,行政法規《殯葬管理條例》(修訂)進入國務院2021年立法計劃,這是繼2007年至2009年之后,又一次成為立法項目。在國家層面法規正在修訂之際,部分省份已印發了地方條例,各地陸續出臺“十四五”民政及殯葬事業規劃,推動公益性設施?;镜耐瑫r,也對經營性設施提出了滿足補充需求的要求。二是建立領域自身的市場機制,對于殯儀及安葬核心業務,由于涉及國土空間開發規劃的殯葬用地審批、涉遺特殊服務等管控,牽涉群眾根本利益,應有嚴肅管理,故而市場準入門檻較高,如福壽園通過前文所述的四種模式實現政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生命服務企業之間可通過股權收購、承包與委托經營等達成合法規范的業界合作。而對于填充在核心主業之外的用品銷售、設備制造、代理服務則已然放開市場大門,至于新近大力推動的“互聯網+殯葬服務”行動,更是由于高新科技領跑和前沿信息化思維而呈現新氣象。如福壽園環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國內領先、部分技術國內首創的綠色環?;鸹瘷C,通過全世界火化量最大的上海市益善殯儀館火化爐技術試驗項目質量評審,“福壽云”平臺推出數字集成式云服務,先于理論用于實踐,現代互聯網企業、設備用品生產企業等市場主體成為共促新業態的攻堅力量。 責任編輯:郝?棟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2022年第2期 標題|從殯葬服務到生命服務 ——生命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實踐及思考 作者|王計生,中國殯葬協會副會長、中國中福實業集團黨委書記、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